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爱读书的 西华大学 2022-06-11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最美人间四月天

春风十里,书香拂面



你可曾细细想过——我们为何要读书?我们该如何读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教授在西华大学阅读文化节启动仪式暨“阅读之星”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或许能够回答你


今日主播:西华大学广播台 许博



腹有诗书气自华——漫谈书香与人生文/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潘殊闲教授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到了。读书本来是个人的事,何以要以“世界”的名义来倡导?
对我们来说,读书谁不会呢?从幼童时代开始,读书就已经成为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难道“读书”还需要特别提醒,特别强调吗?
以“世界”的名义来倡导读书,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那我不得不说这是相当错误的。
今天的我们,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似乎随时都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各种网络信息、各种网络文字、各种网络视频,将我们的时间塞得满满的,这样的生活,难道还不算认真地学习、认真地“读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的问题。


——对于相当多的同学来说,现在的母语写作不要说文采、文雅等高级的要求,就是做到文从字顺似乎都很困难。话说不通、标点符号乱打、语言与思维混乱、语言苍白、词汇贫乏、口水话与网络语充斥其间,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现在的一些年青人,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想逃避,就想走极端,心理健康俨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问题跟“读书”有什么关系?跟玩手机有什么关系?我要说,关系太大。



现在的智能手机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确实越来越强大,但是手机上的信息、资料、视频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你只沉醉于手机,可能最后真的分辨不清真假、好坏、优劣;网络上那些蛊惑人心的信息、颠倒黑白的视频、以丑为美的煽情、蹭流量的低俗与卖弄,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让你精神崩溃、思想坍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我这样说,决不是要让大家不看手机,更不是要否定手机的功能与价值。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在“读书”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在“读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读书”中提升自己的品味,在“读书”中厚植自己的情怀,在“读书”中升华自己的境界,在“读书”中赋能自己的张力。
那该如何读书?

一是要读经典的书。世上的书多到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那怎样才能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让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快速倍增,上升到一个制高点?我认为,一定要读“经典”。所谓“经典”,那一定是经过时间的“沙汰”,沉淀下来的能经受考验的著作。这种“经典”并非仅仅是指文学作品的经典,它们理所应当还包括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当然,也包括各种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这些“经典”,涵盖古今,囊括中外,是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你用电子产品阅读这些“经典”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捧读原著,享受轻拂纸张的快慰,吮吸特殊的油墨飘香,那种沉浸的喜悦与亢奋,相信有过体验的人一定能心领神会。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读经典,而是见啥读啥,那极有可能你就会失去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你就可能成为井底之蛙,成为“无知者无畏”的莽汉,甚至沦为社会的“笑柄”。



二是要培养终生读书的良好习惯。从古至今,但凡那些对人类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酷爱“读书”的人。不要说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我们的终生学习是客观需要,即使放到古代,那些成名成家的人,其实在他们光鲜、光环的背后,都是不懈的付出。
苏东坡,我们认为他是“天才”,但是,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苏东坡从小就养成了用功读书的习惯。据他的学生秦观讲,苏东坡每天都手不释卷,枕头边上都放着书,即使公务再忙,每天睡觉之前,总要手捧典籍,披览至倦怠为止。有时在外面喝了酒,回到家中,依然要看一阵书才会睡觉。在黄州时期,苏轼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每天会做一种特殊的“功课”。有一次,黄州州学教授朱载上前来拜访,家僮进屋告知苏轼,但苏轼迟迟没有出来。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苏轼才出来,连忙向客人道歉说,刚才正在做当天的功课,因此,耽搁了一会儿,祈谅。朱载上很好奇,没想到大名鼎鼎的饱学之士还要每天做功课,于是问苏轼,做的什么功课。苏轼告诉他是手抄《汉书》。朱载上更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苏轼已经学富五车,过目不忘,哪儿还用得着再抄《汉书》?看到朱载上一脸的疑惑,苏轼解释道,说他这已是第三遍抄《汉书》了。苏轼详细讲解了他手抄的办法。第一遍每个段落取三个字为题,第二遍取两个字为题,第三遍取一个字为题。苏轼让朱载上任意从书架上取出一册《汉书》,随意翻开一页,随便念出这段中的任意一字,东坡接着便倒背如流。朱载上由此特别钦佩苏轼,回家后告诉他的儿子朱新仲:东坡尚且如此用功,你这类中等天资的人难道还不更用功吗?这段关于苏东坡用功读书抄书的轶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有所作为,用功学习,用心读书是必修课。



三是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与只思考,不读书,都是非常不好的。面对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我们只知道吸纳,却不知道如何消化,最后会被知识的海洋淹没。叔本华说,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但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与能力,那就必须要认真地独立地思考。如果说读书是蜜蜂采花,那思考就是酿蜜。如果只知道采花,不知道酿蜜,那就是“白采”。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拥有同样学历的人,差距其实很大。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大一点就是是否善于思考。生活中有知识无智慧,有知识无能力的大有人在,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学与思的结合。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为官凤翔时,赠给当地的青年学人董传的一句诗。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所以,苏轼特别赞赏他,鼓励他。这句诗的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和董傳留别》)。的确,外在的寒酸无法遮挡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知识的芬芳、智慧的光芒与素养的魅力。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没有优雅的气度与文明的修养,那也无法得到人们应有的敬重。


希望我们大家与书为伴书润人生书香你我


END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学习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各位西瓜籽
读书正当时,莫负好时光


推荐阅读

今天是个好日子!西华最爱读书的人,居然是她!甲骨文、24节气……好美!拿下国家自科基金!这位西华“青椒”,有颜值更有实力!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潘殊闲教授

主播:西华大学广播台 许博

编辑:周子瑶

图片来源:往期微信

编审:王舒、张雪萍


莫负好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